疫情下的机器人总动员

作者:张伟 来源:转载 2020-02-05

  今年的春节假期里,让人们谈之色变的疫情,彻底改变了过年期间的传统习俗。虽然疫情期间人们无法外出走亲访友,但未被疫情阻碍的,是人们心中友善与关怀的传递。

  提起疫情,想必80后绝不会感到陌生,2002年的那场非典仍让他们记忆犹新。在科技还并未如此发达的2002年,大量岗位多靠人工给予支撑,进出入填表要靠人工、疑似筛查更要靠医护人员、甚至在空中课堂期间老师与家长还要定期前往学校交接子女完成的作业。而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交叉感染的风险。

  而在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下,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们不仅有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的医护人员,更多了一份来自智能机器人的辅助。

  疫情下的机器人总动员

  疫情,表面上看似只是医护人员的斗争,但背后考验的却是每个人在岗位中的操守。在微博中,有这样一个声情并茂的段子,一个小区保安机智的通过天气问题,确认了一个手提行李箱的人,并非迁徒回来的住户,这便是这个岗位对防疫疫情做出的贡献与牺牲。

  当然,在防疫中还存在着大量此类简单却又耗力的流程化工作,长期暴露在外的他们,处境远比在家办公的我们要危险的多,因此机器人成为了一个绝佳的“代替者”。

  猎户星空在广州白云机场部署的百台智能服务机器人“云朵”,便是这样一个代替者,这个“新员工”为众多迁徒乘客提供了大量与疫情相关的服务(智能防疫宣传、智能疫情问答以及发热自查咨询等功能)。

  尤其在返京高峰这个特殊阶段中,公共交通场景下的疫情防控可谓难上加难。智能服务机器人出现,很好的代替了人工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导工作,大幅减轻了相关人员繁重且重复的工作内容,让工作人员得以将精力更好的用在疫情防控上。

  另一方面,服务型机器人不仅在公共交通领域能够发挥优势,在守护人们生命的医护最前线,它们亦能分担部分人员的工作量。比如目前已在前线投入使用的机器人(如消毒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快递机器人等),不仅能根据需求分别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更可在车辆无法进入接收地最后的 200米中,成为绝佳的承接者。

  因此机器人的加入,很大程度分担了看护、测体温、消毒等此类重复性工作,让医护人员能够优先处理更加紧急的事务,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并避免医护人员在递送路上感染的可能。同时还可通过数据和智能化的技术帮助医护人员更加高效、省力、安全地完成病情诊断。

  疫情过后的技术思考

  记得AI技术刚火的那一年里,应用之前便有无数阴谋论接踵而至,有调查也曾指出,未来20-30年间,会有一半以上的岗位将被AI所替代。在事业与中年危机的面前,多数人都被人工智能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

  有人恐慌,也有人将其当成儿戏,尤其在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后,也有另一部分人将其看做是仅供消遣的“玩具”。但这一次,在疫情场景中的应用,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技术。这一次,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成为了疫情阻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疫情总会停止,但对于技术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正如李彦宏近日发布的内部信中所说:“疫情过后,整个社会会重新审视技术的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安全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医疗技术攻坚等领域大有可为,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都将提高社会应对各种公共安全和健康挑战的能力。”

  其实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机器人便贡献出了很多力量。比如日本研究专家SatoshiTadokoro发明的Snakebot蛇形搜救机器人,它能够深入灾后废墟人类到达不了的各个角落之中,并将拍摄的图像进行回传,帮助救援者确定营救的准确地点和地形。而这台机器人,不仅参与到了日本地震救援之中,更在美国佛罗里达的一次坍塌事故中发挥了营救作用。

  再比如最早从军用领域起家的iRobot,其所研发的PackBot机器人,也曾在2001年时候,成功完成了世贸中心的搜救工作。可以说,一些不适合有人类的工作环境,机器人都已经很好的进行了应对。

  此类案例可谓数不胜数,只不过当时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并未在太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而现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两大分支的突破,机器人产业的成熟程度早已今非昔比。而未来,人们对于机器人的要求绝不只是图个新鲜而已,而是要在社会环境下担当起部分工作,同时还要适应很多高危环境中的工作任务。

  可以说,这一次的疫情,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机器人产业所爆发的潜能,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机器人的加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代替,而是将医务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剥离而出,投入到优先级更高的工作中去。

  或许,未来对技术的敬畏,便是另一种敬畏生命的表达。

发布
X
第三方账号登录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